中国进口的美国商品正被他国替代
受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等因素的冲击,当前中国进口的美国商品正逐渐被其他国家的商品所替代,全球市场格局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重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争中,替代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农产品、能源以及制造业中间品等,替代来源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地区和国家。这一现象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积极推进以及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安全考量的现实需求。然而,进口替代并非一帆风顺,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部分领域难以实现完全替代、替代成本显著上升以及第三方国家产能存在瓶颈等。这一现象对中美及第三方国家的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虽有短期的阵痛,但也蕴含着长期的发展机遇;美国则失去了大量市场份额,且产业回流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三方国家虽在短期内受益,但也面临着长期的潜在风险。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如同在中美贸易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如今,中国进口的美国商品正逐步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取代,全球市场宛如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棋盘,其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2018年之前,美国可谓是中国大豆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占据了中国大豆进口量的约34%,彼时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但到了2023年,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占比急剧上升至70%,而美国的份额则降至24%,与此同时,从阿根廷、俄罗斯进口大豆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中美互征关税后,巴西大豆凭借价格优势和产能扩张,如同一位勇猛无畏的战士,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而中国通过降低南美大豆关税等措施,鼓励进口多元化,为更多大豆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玉米和猪肉方面,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玉米进口量显著上升,2023年占中国玉米进口量的29%;巴西和西班牙的猪肉则填补了美国份额下降所留下的缺口。这就像一场紧张刺激的接力赛,美国在这一棒意外掉链,其他国家则迅速接过接力棒,奋勇向前。
曾经,美国是中国第四大原油供应国,2018年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约10%。但到了2023年,其份额降至不足3%,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沙特、伊拉克等国家。2023年,俄罗斯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9%,沙特占15%,伊拉克占11%。在液化天然气(LNG)方面,美国对华LNG出口量从2021年的1200万吨急剧降至2023年的500万吨,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迅速填补了这一缺口。能源领域的这场替代就像是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美国队逐渐失去优势,其他队伍则抓住机会不断得分。
美国对华实施芯片出口管制后,中国从马来西亚、越南进口芯片(通过转口贸易)的占比上升至35%(2023年)。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德国、日本对华出口额实现了增长,特斯拉等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工厂还加速了本土化进程,以规避关税。这如同美国为芯片设置了一道高墙,而中国则巧妙地从其他地方寻找路径绕过。
这一替代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涉及的商品规模超过3600亿美元,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例如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这就如同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互相推搡,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别无选择,只能去寻找替代的供应来源。
中国一直坚定地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旨在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程度。通过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并借助RCEP降低从东盟、日韩进口商品的成本,中国就像一位精明的投资者,将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降低了贸易风险。
俄乌冲突发生后,中国加大了对俄罗斯能源和粮食的进口力度,这是为了对冲西方制裁带来的风险。美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如芯片禁令,更是逼迫中国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或者转向非美国的供应链。这就如同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人们急切地寻找更加安全的港湾。
然而,进口替代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它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挑战。
在高科技产品领域,高端芯片(如7nm以下制程)、航空发动机等仍然依赖美国或其盟友的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巴西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美国大豆,这可能会对饲料加工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好比某些珍贵的宝藏,只有特定的地方才能够找到。
从巴西进口大豆的运输成本比从美国进口高30%,并且还需要承担南美天气波动带来的风险。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则需要新建管道和港口设施,前期投资巨大。这就如同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虽然最终能够到达目的地,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
越南、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封装产能仅能满足中国需求的20%,很难完全承接订单转移。这就像是让一匹小马去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