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再发评论警示李嘉诚
2025年3月,一场牵动全球的跨国港口交易将97岁的香港首富李嘉诚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场涉及228亿美元、覆盖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的交易,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因涉及中美战略博弈与国家安全议题,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应。而最终,商务部用“在商不言商”五个字,为这场争议定下了基调。
交易背后的战略隐忧
事件的导火索始于3月4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拟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两大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在内的全球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财团。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承载着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货船占比高达21.4%,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使用者。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巴拿马政府,甚至扬言“武力夺取运河控制权”。在此背景下,李嘉诚的出售行为被广泛质疑为“配合美国战略”。若交易达成,美国可能通过控制港口对中国航运实施“卡脖子”,例如对中国船只加征高额停靠费,直接威胁中国出口贸易。
官方的三次警告与舆论风暴
交易消息一出,中方反应迅速且严厉。3月13日至15日,国务院港澳办连续三次转载《大公报》的评论文章,直指李嘉诚“危害国家利益”“漠视民族大义”,并抛出“灵魂五问”:为何将战略资产转让给美国?商业行为背后是否有政治算计?是否考虑过国家利益?是否助长美国霸权?大是大非面前如何抉择?。
《大公报》的措辞一次比一次尖锐,从“莫天真勿糊涂”到“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再到直接引用网友评论痛批李嘉诚“见利忘义”“背叛全体中国人”。港澳办的转载被外界视为官方立场的明确表达——在全球化博弈中,商人不能仅以逐利为唯一准则。
李家的沉默与商务部的“五字定性”
面对舆论压力,李嘉诚家族始终未公开回应,仅由其长子李泽钜出面解释称“出售低效资产是为回笼资金投资香港及内地”。但这一说法未能平息质疑。3月26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公开发文,以“在商不言商”五个字为事件定性。
白明指出,若真为商业利益最大化,长和集团应通过全球招标竞价出售,而非以“短平快”方式直接与贝莱德达成协议。这种反常操作暴露了交易背后的政治意图。他进一步分析,美国近年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商业交易(如叫停中企收购莱迪思半导体、逼迫中远海运出售长滩港码头),而李嘉诚的行为无异于为美国战略“递刀”。
法律与历史的双重风险
港府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特首李家超虽未直接叫停交易,但强调“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并反对“外国政府的胁迫施压手段”。前特首梁振英则用五字批李:“商人有祖国”——美国企业尚需服从国家利益,中国商人岂能例外?
法律层面,中方可依据《反外国制裁法》《香港国安法》或反垄断法干预交易。若李嘉诚坚持推进,可能面临资产冻结、市场禁入等后果。历史层面,官方媒体已将其与霍英东、任正非等“爱国企业家”对比,暗示李嘉诚若执迷不悟,将被定性为“民族罪人”。
争议中的商业逻辑与政治博弈
支持者认为,李嘉诚作为商人“在商言商”无可厚非。贝莱德出价高达228亿美元,且港口业务仅占长和集团营收的9%,出售低效资产回笼资金符合商业逻辑。然而反对者指出,2015年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转投英国,已引发“别让李嘉诚跑了”的舆论争议;此次交易更被视作“吃时代红利却拆国家台”的延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美战略博弈的升级。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关键基础设施遏制中国,而中方则通过“一带一路”布局海外港口(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对冲风险。李嘉诚的港口网络原本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支点,其出售行为被解读为“战略撤退”,削弱了中国在全球物流链中的话语权。
变数犹存的终局
截至3月27日,交易仍处于145天的独家谈判期,最终结局尚未落定。中方已多管齐下施压:代表团紧急访问巴拿马以稳固合作关系;高层会见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试图通过商业渠道斡旋;同时释放法律干预信号,警告“勿谓言之不预”。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全球化“阵营化”时代下企业家立场的缩影。李嘉诚的抉择,不仅关乎个人商业声誉,更将成为中美博弈的一块试金石。正如《大公报》所言:“吃着中国的饭,就别砸民族的锅。”历史终将证明,唯有与国家共命运的企业,方能基业长青。
审忆,审忆媒体,头条,批发,地摊,新闻资讯,生活,美食,情感,教育,论坛,科技,汽车,母婴,美妆,时政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时事评论,新闻图片,新闻专题,新闻论坛,军事,历史审忆新闻网
奥罗奇,天下,国际,全球经济,社会万象,娱乐,时尚要闻,文化,军事,视频,科技,营销,职场,管理
爱深炽,服饰,内衣,运动,户外,日用,百货,食品,饮料,母婴,玩具,鞋包,配饰,美妆,日化,数码,家电,汽车,用品,机械,五金,仪表,包装,办公,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