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完成首例打针遏制胰腺癌手术
胰腺癌因为凶险、难治,常被称为“癌中之王”近日,“钇[90Y]碳微球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I期临床研究”首例患者在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顺利完成给药手术。据悉,本次手术采用内镜超声引导穿刺,瘤内注射钇[90Y]碳微球注射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尝试。
手术中的“主角”——钇之一[90Y]炭微球注射液为“四川造”是由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放射性药物。怎么做手术,怎么研发药物?记者进行了采访。
整体手术时间短,精确高效杀死肿瘤细胞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进展迅速、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治愈希望渺茫2022年,中国癌症新增人数排名第十,死亡人数排名第六。
胰腺藏在腹腔深处,位置隐蔽,被肝脏包围、脾、肾等重要器官。这些邻近器官对辐射敏感,常规外放射治疗的辐射剂量有限,因此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该企业天然核素和药物部门负责人赵晓生说,然而,通过超声内窥镜经胃或十二指肠定位肿瘤,穿刺路径可避开上述器官,直达胰腺病变。
所以在这个疗法中,医生装载了高活性的医用同位素钇[90Y]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将碳微球注射液注入肿瘤内,通过选择性内照射定向杀伤胰腺癌细胞,实现精准治疗。
具体来说就是装载高活性医用同位素钇[90Y]碳微球进入肿瘤组织后,集中发射的平均穿透深度仅为2.5mmβ射线,从而准确高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减少对癌旁器官的损伤,实现对胰腺癌的减瘤、止痛治疗,甚至把它变成可切除的肿瘤。
操作复杂,但整体持续时间短。据报道,该公司之前已经成功实施了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企业自主研发的钇[90Y]炭微球。
全产业链布局,两条腿走路,保证原材料供应
俗话说,做饭一小时,吃饭十分钟。打上一针”过程很快,但产品的诞生并不简单。可以说,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供应,到中游的放射性药物形成,再到下游的患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而言,中国起步较晚截至2023年10月,我国获准上市的放射性药品仅有42种,且多为仿制药。
据知情人透露,难点之一在于医用同位素这一关键原料的供应。提高关键医用同位素的可及性已成为制约创新核药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般来说,医用同位素主要包括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发生器的三种生产方式。为了保证供应,Nurit逐渐形成了核医疗的全产业链布局,两条腿走路:
第一,自产自用也可以出口。比如这个手术产品的关键原料就是钇[90Y]解决方案来自企业 自己的产品。
除了钇[90Y],镓[68Ga]也是前列腺癌常用的医用同位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其他癌症的PET-CT成像在诊断上有独特的优势。制备镓[68Ga],要用锗镓发生器。
我们自主研发了锗镓发生器,打破了以前该产品必须进口的局面。发电机投产后产生的锗[68Ge]除了自用,还可以对外出售。该企业的加速器核素研究部门负责人张爽说,今年钼锝发生器也将进行锝[99mTc]在试生产中,这种医用同位素已广泛应用于心肌灌注显像、骨扫描和其他核医学诊断和治疗。
企业自主研发的锗镓发生器。
在加速器布局方面,公司于去年10月底完成了国内首台商用30MeV质子加速器的吊装,目前正在调试,除了锗镓发生器关键原料锗的生产[68Ge]外,还将产出锕[225Ac]碘[123I]氟[18F]铜[64Cu]锆[89Zr]以及其他急需的医用同位素。
二是靠大树乘凉。四川是核工业和核技术利用的大省,目前生产中国一半以上的医用同位素。目前企业正在与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合作、四川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医用同位素与药物创新平台,旨在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快速推进产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