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yi@aelogo.cn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EnglishEnglish RussianRussian

审忆

登录 注册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北大原校长:中国教育忽视了人道

时间:2024-06-13人气:作者: 小编

北大原校长:中国教育忽视了人道


本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黄子懿。清明怀念厉以宁老师。

老师厉以宁:缓缓的宽流

一位教书匠

厉以宁有着多种身份。他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曾连续参与30年“两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也是被国家表彰的“改革先锋”。各类身份汇聚于一身,具体就体现为了他“厉股份”“厉民营”“厉非均衡”的绰号。‍

2023年2月,93岁的厉以宁因病在协和医院去世。3月7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遗体告别仪式前排了数百米的长队,有4000多人前来与他告别,纪念册上印着他的诸多身份和贡献。但在北大的悼念中,厉以宁似乎不是那位冲在一线建言献策的改革者,而是一个亲切的老师。师生们不论年龄,只称他为“厉老师”。这也符合厉以宁生前对自己的定义。即使忙碌于各种会议时,他也强调,“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这也是北大师生对他最鲜活的记忆。直到90岁前,厉以宁还会亲自给学生上课,提前15分钟到教室。他面庞清瘦,颧骨微凸,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解析着中国经济的走向。面向所有本科生的“中国经济”,他担任了多年的第一课主讲,每次听众都多得站到了教室外。“厉老师不带讲稿,快90了还能讲上一个上午,全程几乎没有废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江明华对本刊回忆。他1982年入学,是厉以宁的学生。厉以宁曾对他说,“我是一个老师,老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哪怕是新来的本科生。”

厉以宁讲课风格直接,从来没有“领导好”“同学们好”的开场寒暄。他上来直击重点,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极受欢迎。“厉老师上课有个特点,一般不用讲稿,上课前会把讲课提纲和要点,一二三四地写在一张纸片上,要讲的内容都在他的脑子里,课堂上直接讲自己的核心观点,不拐弯抹角、穿靴戴帽,直击问题要害,他一边讲,一边要求学生们思考和互动。”厉以宁的学生、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程志强说。

“他给我们讲,经济是什么?经济就是经世济民,词源和初心是这么来的。经济学又是什么?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研究取舍的科学,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你看就这么一句话,40年后我还记得一清二楚,给我的学生上课也这么讲。”1977级学生、现纽约市立大学金融系教授王家卓对本刊回忆。

厉以宁讲课善用比喻,一些例子至今让学生们记忆最深。一个是“自行车”,中国经济像是一辆自行车,不能因为略热或通胀而停下,不然就会倒下。另一个是“搅拌机”,市场是个大型搅拌机,各种生产要素投进去后自行搅拌,即可实现均衡“资源配置”。怎么让搅拌机转动起来?民营企业进入市场,这个搅拌机就转动起来了。江明华记得,在厉以宁的丰富延展中,“龟兔赛跑”有了四个版本:最后一版中,兔子在领先时被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最后被乌龟驮着过了河。厉以宁是想借此来体现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微妙关系。


晚年的厉以宁多数时间都十分忙碌,出现在各种会议与调研中(鲁鹏 摄/ 新华社 供图)

多位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厉以宁其实略有口吃,但一到讲课就不受影响。这背后是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辨逻辑。在没有录音笔的年代,厉以宁会一边讲,一边让台下的学生轮流做记录。这些内容课后整理出来,稍作修改就能出版,这当中就包括他早年出版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等著作。“他的知识储备太丰厚,思路非常清晰。”现年80岁的经济学家梁小民对本刊说。他1962年考入北大经济学就读,“文革”后成为厉以宁的开山硕士,做过不少课程笔记。

厉以宁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教书匠生涯:他一生只做了三件事——读书、教书、写书。北大为他特设的灵堂一侧,摆满了他多年来教学的思考结晶。从教近70年,厉以宁出版专著近80本,发表论文1000多篇。考虑到这中间有近20年的时间断层,这些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在厉以宁身体还健康时,每年光华管理学院新生的第一课,也是厉以宁来上的。在这堂课上,厉以宁很少讲经济,讲的最多的反而是读书、文学与人生。他业余擅长写诗,这些诗歌与那些卷帙浩繁的经济学著作一道,都是他一笔笔用手写在纸上的,成了某种时代的见证。

厉以宁去世后,他生前写下的文章、作下的诗词,都被他的学生们一次次念起。其中有一首他1981年登青城山写的《鹧鸪天》,被誉为最能体现他的改革思路与人生哲学的诗句之一。其下半阕为:“登小阁,望前川,缓流总比急流宽。从来黄老无为治,疏导顺情国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