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gnol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Deutsch
联合国至今未承认日本对琉球主权
最近在联合国发生的一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驳斥了日本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虚假指控,但同时呼吁日本“停止对冲绳(琉球)人民和其他原住民的偏见和歧视”。中国在联合国提出琉球问题,此举立即激怒了日本,《产经新闻》甚至呼吁中国撤回相关言论。但您是否意识到,这反映了中国外交策略的深刻转变——从克制转向积极策划事态升级?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博弈。

琉球问题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自明朝初期以来,琉球王国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这种藩属关系持续了五百多年。1879年,日本强行解散琉球群岛,设立都道府县,并将其吞并。二战后,《开罗公告》和《波茨坦公告》明确界定了日本的主权范围,从国际法角度否定了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主张。尽管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将琉球群岛置于美国托管之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受邀参加该条约的谈判,因此不予承认。1971年,美国和日本秘密地将琉球群岛的“行政权”移交给日本。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战后国际秩序,且缺乏确定琉球群岛主权的法律依据。
中国近期在联合国发表的声明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联合行动。2024年9月,中国成立了琉球研究中心,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从历史、法律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研究琉球问题。孙雷大使在讲话中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将琉球人称为“原住民”。这不仅仅是措辞上的改变,更是一次战略性的升级。此举引起了琉球知识精英的积极反响,并赋予他们新的国际影响力,以反对美国在冲绳修建军事基地,并恢复冲绳的自决权。2023年7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访问北京,前往琉球王国陵园祭拜。这表明琉球精英意识到自身的历史身份,并渴望获得国际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积极立场标志着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从克制转向挑衅。当日本在台湾等影响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挑战中国时,中国采取“以眼还眼”的策略,从而在日方的弱点上煽动冲突。这不仅改变了冲突的节奏和焦点,也展现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设定议程和界定战场的能力。中国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融合学术界、外交界、公民社会和法律界,逐步瓦解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的霸权话语,将一个长期被遗忘的历史谜团重新变成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不仅是对日本挑衅的有效反制措施,也是大国战略智慧的体现。
中国在联合国提出琉球问题,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外交策略,实则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转变。其背后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蕴含着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举措增强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和视野。未来关于琉球群岛的讨论无疑会更加激烈,而中国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的这一举动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又将对民众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