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gnol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Deutsch
编造散布公共领域谣言 网警从严查处
随着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的日益普及,只需输入文字即可生成极其逼真的图像和视频。这极大地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诱使许多人出于好奇和对点击量的渴望而越过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近日,山东省威海市网络安全部门查获了两起利用人工智能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案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案例一:威海市网民张某近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捏造“监狱直播卖货”的谣言,意图增加账号粉丝、提升流量并从中牟利。随后,他将该谣言发布到网络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扰乱了公共秩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案例一:威海市网民张某近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捏造“监狱直播卖货”的谣言。案例二:广东台风期间,威海网民迟某伪造视频,声称“广东阳江两所学校建筑被台风损坏”,并将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欺骗众多网民,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引发恐慌,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图片] 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和迟某处以行政处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虚假报道突发事件、疫情、警务行动,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当事人将被拘留最多五日或处以最高五百元的罚款。
[图片]
[图片] 风险与隐患
类似案例表明,某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谣言背后存在着一个界限分明的灰色地带。这一地带的特点是成本低廉的大规模生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每天可以生成多达4000至7000篇虚假文章,而成本仅为传统谣言传播成本的1%。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的谣言所带来的风险和隐患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风险和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其技术特性,人工智能生成的谣言比传统谣言的危害性要大得多。
其次,它们看起来极其逼真且具有误导性,生成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内容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几乎无法与真实内容区分开来。第三,它们具有高度的进化和迭代能力。人工智能生成的谣言甚至可以迅速衍生出新版本,反驳或扩展已被辟谣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种动态的、类似“打地鼠”游戏的对抗局面,使政府难以应对。